::: 2019.11.08 [108年度社企特輯]主廚也愛的上等雞 與偏鄉家庭共創「小而美」商機/專訪岩生築見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2019.11.08

[108年度社企特輯]主廚也愛的上等雞 與偏鄉家庭共創「小而美」商機/專訪岩生築見title

文/曾智怡

採訪當天,走入岩生築見位在萬華新富町文化市場的辦公室時,創辦人江宥寬正在與夥伴開會。他隔天也行程滿檔,除了要與知名餐廳主廚試菜,還要與參與競賽的廚師代表討論烏骨雞專屬優化的計劃。

雞隻和公益有何關聯?如同外界初聞「岩生築見」總納悶「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充滿詩意的公司名,原來提供畜禽的專屬產區服務,目的是為了改變弱勢經濟並將其事業化。

協助弱勢經濟事業化:小而美當道
創辦人江宥寬,曾在國際大型非營利組織服務 5 年,深耕社區產業。過去的工作是協助弱勢經濟在既有價值鏈上進行經濟改善,但他在過程中漸漸意識到,「一個案子沒問題,可是要擴及到更多人的時候,會變得比較吃力。」不能只擔任輔導者,而是必須要有更充分的角色,從結構面開始佈局, 才能更有效地幫助經濟弱勢者。

於是,江宥寬延續過去業務,改用公司型態,和昔日NPO夥伴石博文共同成立「岩生築見」,希望用營利的方式證明,小型生產者也能出頭天。他再三強調,唯有深入事業體,才能洞悉關鍵環節,進而真正協助弱勢經濟提升生產價值。

選擇商業模式時,江宥寬考量市場需求一向變動快速,現今又多追求彈性、細緻化,但一般農業的產業鏈仍透過中介商來調配產品,生產者無法累積價值。因此江宥寬想著,如果生產者具備能力可以回應市場獨特需求,豈不是更能彰顯生產者價值?

隨著數次實戰經驗的累積,岩生築見逐步歸納出獨特的商業執行策略,著眼於偏鄉微型的生產單位, 設計一套能重塑微型生產者價值鏈的「養雞」系統,提升生產者的末端價值,要讓沒有養過雞的部落居民「第一次就上手。」


「養雞」門檻低,初學者只要經過訓練,便很容易上手。圖/岩生築見提供

走訪產區,眼睛雙腳所及都是文化學習
岩生築見目前在宜蘭、南投和屏東都有產區。從前期接洽到產區開拓成功,「磨合」是首要之務。舉例而言,部落居民一開始容易把岩生築見的來訪當成政府補助資源計畫,因此要花更多時間好好說明來由,待對方理解、雙方達成共識後,才能談下一步。

共識為何?很簡單。溝通初期,岩生築見一律把理念擺在生產之上。不只是協助居民賺取收入,而是要與他們一起追求更有意義的目標,例如:讓部落年輕人回流、促進後代文化傳承等,而回溝通是必須的,「畢竟是團體工作,要確實了解彼此需求才能做得好。」


善用畸零地,偏鄉農民也能創造專屬「養雞」商機。圖/岩生築見提供

江宥寬說:「我們在做的雖然是『事情』,可是同時也在建立『關係』。」彼此付出關心,因而產生信任,往往能事半功倍。

從雞舍的建置、養雞設備的購買、操作流程的訓練、到生產紀錄與防疫操作等,負責營運與發展業務的石博文表示,「陪伴」都是最重要的,除了透過通訊軟體遠端連絡,組織成員也會定期走訪產區、實際勘查。住在宜蘭的石博文,曾一週跑 3 次屏東產區,早上 4 點出發,每每回到家已是凌晨 1 、2 點。


創辦人江宥寬實際走訪產區,與部落生產者討論操作流程。圖/岩生築見提供

「從 8 月底投放硬體(產區硬體設備的投入)、到 9 月初投入產出(生產者實際開始執行養雞事宜),就遇到 多次的文化洗禮。」石博文分享最近部落生產者合作過程,接洽期間即遇上多場部落文化活動而調整溝通步調;很多時候在溝通上面需要有更深入的文化範示的學習才能彼此了解。因為出身 NPO ,「岩生築見」習慣保持彈性,即便套用商業模式,仍使用充滿「人味」的方式操作。

雖然舟車勞頓是真的,但每次交流也都是一種文化學習,因此回甘著。石博文認為,合作最重要的是要相互理解,要合作就要尊重部落文化,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原來可以做到這樣!」創新採購模式讓主廚驚艷
雞養出來後,下一步為何?「岩生築見」為維持產銷平衡,積極投入餐飲社群,和私廚、餐廳合作,以「彈性的生產規格」為亮點,在餐飲界慢慢地有了相同理念的支持者。

團隊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攻克主廚味蕾,例如前往飯店、餐廳,和主廚測試雞肉不同部位的口感。

對「岩生築見」而言,試菜過程無疑是一堂行銷實戰課。江宥寬表示,一般餐廳採購食材偏「選品」形式,主廚習慣食材擺在眼前、再從中挑選;所以當岩生築見提出能針對需求,客製化雞肉時,會令主廚耳目一新。

食材安全只是低標,岩生築見透過市場上未曾有過的創新採購模式, 建構以「風味」為目標的系統,透過與主廚的合作來驗證風味,最後才能真正擄獲消費者的心與胃。


岩生築見聯手雞農,研發適合不同餐廳的特色風味。圖/岩生築見提供

從來都不是「我要給你錢,所以你要聽我的。」江宥寬說,岩生築見不以資源掌控者的角度與偏鄉生產者對話, 而是志在凝聚共識、共創未來願景,「我們是生命共同體。」石博文也表示,透過增加傳統供應鏈的包容性與彈性,降低農民承擔風險;至於後續行銷,則由岩生築見承擔。

岩生築見不僅僅是部落與企業間的橋樑,更鼓勵部落居民「上橋」走向企業, 例如:安排合作的夥伴參觀產區,讓生產者可以直接與和星級主廚面對面對話,由生產者來介紹產區的操作管理,同時也聽到廚師們直接給予雞肉的品質回饋,促進雙向交流。江宥寬認為,此舉能讓居民認同自己的工作,進而追求讓產品品質好上加好。

「我們是真心認為他們可以做得到,我們也會陪伴他們達到這個高度。」石博文表示,岩生築見鼓勵部落行銷自我,與一般企業渴望即戰力的特質不同,並非「不行就砍人」,而是用更大的包容性、彈性,陪伴生產者面對市場逆境。


岩生築見邀請各界夥伴至合作的餐廳用餐、分享,生產者也一同列席。圖/岩生築見提供

不打愛心牌!要達到公益,營利是墊腳石
服務理念上能「感性」,但一碰上市場,就該認真面對真實競爭,不輕易打「愛心牌」。江宥寬表示,合作若非真正建立在市場缺口之上,那寧願放棄,否則到達一定規模之後,才驚覺不是真正的市場需求,就來不及了。

回顧 2018 年,岩生築見的第一個產區就是在國內土雞大廠凱馨實業的支持下開始營運,在合作的基礎下,購買雞苗、飼料等,是由企業夥伴先提供,等出雞結帳後再扣款,降低生產者跨入產業的門檻;江宥寬表示,這樣的機制是為了讓生產者也承擔責任,否則「透過補助而來的經濟收入就是被扭曲。」,無法成為真實的商業模式。

唯有務實的商業基礎,這條路才有辦法長久走下去。岩生築見抓住偏鄉微型產區的優點,將大廠做不到的通通包下,包含更彈性的生產規格以及易溯源的特性。而對客戶來說,供貨穩定,雞肉兼具風味與故事性,何樂而不為?


岩生築見目前以生產雞肉為主,未來不排斥再往其他肉類、蔬果類發展。圖/岩生築見提供

現在組織 3 人之外,另有餐飲顧問等擔任策略夥伴。石博文表示,每一企業、專家的關注與期許,都是一劑劑強心針,好比近期台北市政府社企輔導專案,便讓岩生築見得以與其他企業切磋、交流,提升能見度。

「人家都不知道我們是賣什麼的,還可以做到現在這樣。」 在餐飲、新創社群間闖蕩多年,江宥寬明白,要建立人脈,首要之務是培養實力。成立至今,數次實戰經驗輔以社群互助,使得岩生築見的自信呈階梯式成長,未來,他們也將持續發揮「事業化」的功力達到「公益最大化」,照顧更多偏鄉部落及家庭。

延伸閱讀:
IoT、無人機來管田 元沛農坊用科學算出永續農法/2019 NPOwer 公益行動家 3
從台東土地「長出來」 大自然贈予的香氛王國/專訪芙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