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0.14 透視循環經濟新趨勢與挑戰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2019.10.14

透視循環經濟新趨勢與挑戰title

作者簡介:蘇孟宗、鄒念濤、范振誠、陳明君、陳育誠/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循環經濟須要跨域跨業合作,透過生態系內的利益重新分配,將創造更的多就業機會與商業模式的新變革。本文先闡述各國訂定循環經濟目標的相關作為,並剖析產業界在食品、衣著、居家生活、交通、影音娛樂等案例,爾後提出建議循環經濟創新方案除新材料與綠色消費外,強化再製造的發展策略,兼顧創造技職工作機會、因應區域內循環需求,也同步紮實相關基礎技術。

前言

面對全球資源漸趨耗竭、環境汙染、氣候異常頻仍等伴隨經濟發展的苦果,幾個主要經濟體逐漸形成以循環經濟取代傳統線性經濟的共識,希冀改善天然資源應用效率,增加因自動化大量生產減少的就業機會,維持適當的經濟成長,並兼顧環境的永續。

歐盟更提出以GDP與耗費的原物料比例的「資源生產力」來衡量經濟發展。資源生產力越高,表示資源利用越有效益,以及資源、產品、服務和環境、社會的和諧程度。資源生產力的成長速度,也能檢視國家走向永續發展的程度。

壹、各國紛紛訂定循環經濟目標以促進發展

近年歐盟致力於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丹麥政府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共同推出的循環經濟評估報告[見註1] 指出,透過發展循環經濟,GDP將成長0.8~1.4%,減少碳足跡3~7%,並在2035年前創造7,000~13,000份工作。

經過幾年的探討,歐洲議會已於2018年7月通過循環經濟發展套案(CEP)[見註2],歐盟成員國將據以在24個月制定國內法令,並頒布施行。目標2025年回收55%的城市廢棄物、2030年達60%、2035年達到65%;2025年回收65%的包裝廢棄物、2030年達70%。

在缺乏資源與水的荷蘭,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幾乎已經成為全國共識。荷蘭政府在其”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Netherlands by 2050”[見註3]中宣告,荷蘭將於2050年達成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所有原物料都會以有效率的方式被使用和再使用,不排放任何對環境有害的物質,預計將減少原物料進口量25%,並增加5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

法國於2018年發布循環經濟路線報告[見註4],內含50項措施,以維修、再使用及回收獎酬制度推廣循環經濟,預計2025年將垃圾掩埋減少一半,並回收100%的塑膠,到2030年將減少30%資源消耗量,並創造30萬個工作機會。

芬蘭提出的全球第1份國家發展循環經濟路徑圖[見註5],鎖定永續的食物體系、閉環式林業、閉環式科技產業、運輸與運籌體系與聯合行動等五大領域,要讓芬蘭在2025年時,成為全球循環經濟的領導國之一。

日本政府亦明定其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見註6],以強化資源循環產業的競爭力為優先,包含擴大資源回收量,降低中間處理成本以提升生產力,並協助資源循環產業的海外市場發展,參與國際資源循環脈動,發展新興產業。日本政府亦明定其循環經濟發展目標,以強化資源循環產業的競爭力為優先,包含擴大資源回收量,降低中間處理成本以提升生產力,並協助資源循環產業的海外市場發展,參與國際資源循環脈動,發展新興產業。

貳、減少塑膠垃圾已成為國際重要目標

塑膠的發明對人類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性,但也伴隨惱人的廢棄塑膠議題。根據統計,包裝為全球塑膠生產製品最大宗的應用。有95%的塑膠包裝材料在一次性使用後,幾乎失去原有的價值,再加上廢棄後的處置不當,導致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日益嚴重,包括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和化學污染,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採取積極的作為來因應。

(一)國際大廠自發承諾投入減塑行動

鑑於塑膠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危害,2018年10月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發起一項「A LINE IN THE SAND」行動,主要的目的是從源頭上遏制塑膠污染。此行動由全球各大包裝生產商、品牌、零售商、回收廠商、政府及非政府組織(NGO)在內約250家機構,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書」(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Global Commitment),目標旨在為塑膠包裝創造一種「新常態」,力求透過三大目標來實現減少塑膠污染:

消除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塑膠包裝,從一次性包裝模式轉向可重複使用包裝模式;
透過創新以確保到2025年,100%的塑膠包裝可被輕鬆安全地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
透過大量增加塑膠重複利用或再回收並製成新的包裝或產品,實現塑膠的循環再生使用。
針對上述目標,訂出具體的評估時程,即每隔18個月重新檢視。另外,所有簽署該承諾書的企業都需要公開披露每年減少塑膠消耗的狀況,以實現上述目標。

(二)多國政府也提出因應塑膠垃圾的政策作為

多國政府也很重視塑膠廢棄物所造成的問題,自2018年中國大陸禁止國際各國將垃圾出口至其國內開始,馬來西亞政府重視廢棄塑膠的嚴重性,並積極採取各項政策措施與規範,來抑止塑膠廢棄物量的成長。

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以及廢料回收工業協會(Institute of Scrap Recycling Industries.)數據統計,全球最大的廢塑膠出口國美國從2018年1~7月份,總共向馬來西亞出口17.8萬公噸廢塑膠,英國則將其四分之一的廢棄物運輸至馬來西來,馬來西亞已成為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塑膠廢棄物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為避免馬來西亞被國際廢塑膠所掩埋,2018年馬國政府公布了國家限塑發展藍圖[見註7]。其中一項行動計畫在未來3年內採取逐步禁止各種廢棄塑膠的進口,其中也包括經過清洗的廢塑膠。

此外,據聯合國環境署公布的統計資料所示,至2018年全球已有超過百餘國,針對一次性的塑膠購物袋的使用量,採取管制行動,如禁令、徵稅等,希望能藉此來降低使用量。中國大陸禁止國際各國將垃圾出口至其國內,歐盟則選擇以生質來源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製品做為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替代品,並針對生物可分解塑膠進行免稅或是獎勵措施,在此趨勢下,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加入此一行動。

▲全球各國針對一次性塑膠袋政策類型統計[見註8, p. 25]

叁、品牌廠商積極投入循環經濟

全球循環經濟的推動,很多的新商業模式與新產品是由國際品牌大廠自發性的承諾,發展循環經濟概念。

在食品方面,Coca-Cola明定使用生物質(bio-based)原料塑膠包裝瓶的目標以及使用回收塑膠料作為塑膠包裝瓶的目標,臺灣的Coca-Cola塑膠瓶原料供應商如遠東新世紀,便針對這些目標進行相關生物質塑膠原料如生物質PET或PEF塑膠原料,以及PET塑膠回收的計畫進行開發。Coca-Cola訂定目標除了鞭策供應商進行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外,也投入資源協助新創業者開發循環經濟的技術。2018年底Coca-Cola入股具備創新PET化學回收(chemical recycling)專利技術的荷蘭新創公司Ioniqa Technologies,以實際行動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決心。

在衣著方面,運動品牌大廠在世足賽中提供給各國球員的球衣皆是採用回收PET瓶製成的環保織物,而臺灣的化纖業者如遠東新世紀、福懋與新光合纖等公司,提供回收PET塑膠所製成的環保纖維以及成衣給運動品牌;另外Nike為了落實循環經濟的產品創新,在2018年提出「Nike Circular Innovation Challenge」計畫,透過與供應商的合作在製鞋上落實循環經濟的概念;而快時尚的代表業者Uniqlo在各直營據點設有該公司的舊衣回收桶,回收客戶的舊衣物後進行其他循環再應用。

在居家生活方面,家具大廠IKEA在推動循環經濟上不遺餘力。除了和Coca-Cola一樣訂出使用生物質材料與回收材料的目標外,也在其傢俱產品的設計上,導入回收循環的概念,並自行建立回收基礎建設與物流系統,期望未來該公司所有販售的家具產品,廢棄後都能在自家的回收體系中進行重生。國內生產再生塑膠產品的宏恩集團,也通過IKEA的認證,成為IKEA塑膠家具產品的供應商,為臺灣廠商在國際循環供應鏈上扮演供應要角。

在交通運行上,美國的車廠福特汽車(Ford Motor)與其他的終端產品製造商一樣訂下了生物質或者回收材料在車內材料與零件使用的方向。另外,福特汽車2017年在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政府的專案計畫支持下,和塑膠回收業者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s、PET塑膠化學回收創新專利技術開發者Resinate Material以及PU泡綿業者The Woodbridge Group籌組循環物料聯盟。由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s負責回收福特報廢車內的PET塑膠零件,回收後再交由Resinate Material以化學回收的技術將PET廢料轉化成可以合成PU泡綿的多元醇原料,The Woodbridge Group利用這支多元醇合成各種汽車用的PU泡綿產品,如座椅內填充物或者隔音材料,再交給福特汽車進行新車的生產用。

在影音育樂方面,消費性電子產品大廠Apple也加入Ellen Macarthur基金會的CE100成員,將致力把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導入現有產品之中。電子產業是臺灣的產業命脈,臺灣電子產業為各式Apple產品提供其所需的零件,扮演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Apple決定走入循環經濟的同時,臺灣的供應鏈廠商也須同時思考,在生產與銷售服務中導入循環經濟的觀念,使用相關材料與技術,甚至發展維修或租賃等新興商業模式,才能在全球循環經濟的浪潮下開創新局。

肆、臺灣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臺灣是一個天然資源極度缺乏、仰賴國外進口,容易受外在環境,如國際能源事件及價格影響的國家。導入循環經濟的概念對臺灣未來的發展更顯重要。臺灣作為ICT大國,關鍵材料幾乎完全依賴外購。像半導體、ICT產品每年需要一千多噸稀土元素,完全仰賴自中國大陸、日本進口,萬一出口國在貿易政策上稍做變動,就可能對臺灣ICT產業產生劇烈衝擊。臺灣要能維持高科技產業出口的穩健發展,就必須有透過循環經濟掌握重要資源的能力。

臺灣產業界更迫切的是經營「長期利益」,取代「短期機會」。一般人常以為「綠色」企業不可能賺大錢。但是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調查,2025年以前,透過產業界和政府政策適度的調整與合作,歐洲將有高達3,200億歐元的循環經濟投資機會。

McKinsey研究也指出,推動循環經濟將為全球淨增加900~2,500萬工作機會。也會因為對新產品需求減少,以及循環經濟的地域封閉特性將減少某些經濟體的工作數量,也間接減少對新產品的需求,對於我國出口導向的經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建議於循環經濟創新方案除新材料與綠色消費外,強化再製造的發展策略,兼顧創造技職工作機會、因應區域內循環需求,也同步紮實相關基礎技術。

工研院IEK Consulting也在2017年提出實踐循環經濟價值創造的7R關鍵要素:新思維(Re-Thinking)、新環境(Re-Environmenting)、新服務(Re-Servicing)、新科技(Re-Innovating)、再製造(Re-Manufacturing)、再利用(Re-Cycling) 、和再生能(Re-Generating)。其中,擁有新思維的人才才能創造循環經濟的最高價值:供應者以適人、適時、適地、適物、適量、適質、適價的產品或服務,以最低浪費與最少外部成本,發揮最佳效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結論與建議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掌握國際趨勢並及早因應是維繫經濟發展的重要能力。臺灣長年推動的塑膠回收已讓我們打下相對紮實的基礎,回收PET製成的各類機能布料更已登上國際舞,由於國際上傾向改用可自然分解的生質塑料作為食品包裝等一次性包材,目前我國已開發出部份核心技術,需要加強投入以掌握這波商機。

循環經濟須要跨域跨業合作,甚至將生態系內的利益重新分配。舉例而言,石化產業的上游原料、水電供應者及下游的客戶,包含新的回收物使用者,都需要思考在新的生態系內,如何能利用交易平台,彼此分享資訊及資源,甚至善用新興科技(如AIoT)及新創合作模式(如4P公私民合夥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提升效益。

這波循環經濟趨勢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就業機會的創造,透過維修、再製造及回收廢棄產品中的各類資源物,不單可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環境衝擊,各國還同時宣示將透過這些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創造許多工作機會,這也將是環保商機之外可以掌握的重要社會發展契機。

參考資料

“POTENTIAL FOR DENMARK AS A CIRCULAR ECONOMY,”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Nov. 2015.
“EU Circular Economy Package becomes law,” Resource Magazine, Oct-2018.
M. van A. Zaken, “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Netherlands by 2050 – Policy note – Government.nl,” 14-Sep-2016.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government.nl/documents/policy-notes/2016/09/14/a-circular-economy-in-the-netherlands-by-2050. [Accessed: 29-Mar-2019].
“France CE roadmap,” Apr-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ecologique-solidaire.gouv.fr/sites/default/files/FREC%20anglais.pdf. [Accessed: 01-Sep-2018].
“Finnish road map to a circular economy 2016–2025.” Dec-2016.
“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畫,” 日本 環境省, Jun. 2018.
“MALAYSIA’S ROADMAP TO ZERO SINGLE-USE PLASTIC,” Kementerian Tenaga, Sains, Teknologi, Alam Sekitar & Perubahan Iklim, 03-Jan-2019.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Single-use plastics, a roadmap for sustainability. 2018.
文章出處:2019-06-25 臺北產經網 – 透視循環經濟新趨勢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