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28 洪春暉/多元產業布局策略 迎接疫後新商機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最新消息

2023.04.28

洪春暉/多元產業布局策略 迎接疫後新商機title

前言
面對疫情後的產業環境,在諸多「黑天鵝」的影響下,市場景氣雖不樂觀,但我國產業具有良好營運基礎,估計仍能穩健經營,靜待市場景氣回升。但國際環境的長期變化趨勢,如中美對抗、地緣政治、去中心化的供應鏈等,卻不容我國業者仍以傳統、舊的方式營運,亟需利用此一時機進行數位轉型,提升企業運作的韌性、彈性,並兼顧永續、環保,以維持在全球產業的競爭力,共迎疫後嶄新商機。

壹、疫情帶動2020~2021年高科技產業景氣榮景
2019年底疫情在全世界快速擴散,數度造成許多國家封閉國境、封城,跨國活動幾近停擺,也導致社會與產業運作受挫,經濟活動一度大受衝擊。

在全球經濟受挫、消費市場下滑的影響下,理論上ICT與電子產業、尤其是與消費性電子相關的產品將受到衝擊。但在2020~2021年,卻有許多電子產品表現超出預期,如筆記型電腦,在過去2年間,全球市場出貨成長超過2成,此外,網通產品的出貨也大幅成長。這些ICT產品的成長,也帶動半導體產業的榮景。

觀察相關產品出貨表現較佳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主要國家採取封城等措施之際,各國企業基於防疫考量,推出遠距上班(Work from home)等,也有許多民眾被限制在家中等安全場所活動,加上學校無法實體上課,採取遠距教學。當民眾必須遠距工作、在家上學,或是待在家中進行娛樂時,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遊戲機等消費性電子與網路設備等需求,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造就了2021~2022年間的高科技產業榮景。

在疫情期間,因品牌業者、通路業者預期將出現短期市場需求下,卻發現上游供應鏈或物流可能因疫情影響而減少出貨,因此紛紛積極提高庫存水位,甚至出現以超額下訂(Over Booking)的方式確保供貨無虞,也帶動了上游產業如半導體的市場快速成長。

貳、疫情後的高科技產業局勢
進入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經過反覆幾波的爆發後,全球疫情呈現緩和跡象,多數國家也逐漸開始開放國境,鬆綁疫情管控措施,使其社會運作漸次恢復正常,邁向疫情後的新常態。

雖然疫情逐漸減緩,但2022年起全球經濟卻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衝擊已經連續2年大幅成長的高科技產業,相關不利因素包括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地緣政治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減速等。2022年下半年起,高科技產品市場需求急轉直下,原本在2022年初還在積極提高庫存水位的業者,也因此面臨庫存調整的挑戰。

隨著疫情帶動的宅經濟紅利收斂,資策會MIC估計資訊產品出貨將逐漸回歸到疫情前的水準,以筆記型電腦為例,估計2022年全球筆電市場規模將較前一年下滑2成,平板、桌機也皆出現衰退。展望2023年,相關產品市場亦將因全球總體經濟趨緩而呈現衰退之勢。

面對產業景氣快速進入下滑階段,我國ICT業者其實多有豐富的應對經驗,無論是調整庫存、降低成本等措施,皆已行之有年,我國業者要度過短期景氣波動應非難事。不過由於高科技產業多已進入成熟階段,在過去兩、三年雖因疫情紅利而出現一波成長,但如何藉這段時間所累積的資源,加速轉型升級,規劃長期的發展策略、藍圖,將為我國高科技產業能否維持長期領先地位的關鍵。

參、因應國際局勢,構思產業布局策略
觀察長期全球經濟與產業的發展,排除短期景氣波動不說,全球有幾個重要趨勢,一為二大國家陣營間的對抗,二為供應鏈去中心化、分散布局的趨勢,三為淨零碳排的國際共識。

1. 環境因素與法規變動

中、美2國對抗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正考驗著企業因應環境與法規變動的能力。美國為了抑制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發展,持續推出相關禁令,對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市場、生產基地的臺灣高科技業者,恐需謹慎因應,重新規劃供應鏈、生產據點與市場布局,避免因違反美國禁令而遭受相關損失。

2. 調整供應鏈布局模式

無論是因為疫情導致供應鏈的中斷,或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產品的關稅或管制措施,各主要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東南亞、南亞國家等,皆積極布建本土供應鏈,從上游的半導體到下游的系統組裝等,皆有國家積極投入。我國高科技業者也因此紛紛擴充在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據點,營運模式已出現改變,從過去集中在中國大陸生產,轉變為在多國、多地點布局的分散供應鏈模式。

3. 落實永續經濟成長理念

在疫情期間,各國逐漸興起並形成共識的永續經濟成長理念,更將逐步落實為淨零碳排的實踐路徑與時程。由於我國高科技業為各主要品牌業者的重要供應商,各品牌業者在回應淨零碳排的承諾時,自然也對我國業者形成高度的壓力,必須在客戶如微軟、蘋果、Google等所承諾的藍圖與時程下,完成相關減碳的工作。

由此看來,我國業者一方面需面對美中對抗、疫情、俄烏戰爭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一方面又需面對國際上對淨零碳排的要求。在疫情後的整體環境,對企業而言實充滿挑戰。除了採行短期措施以因應景氣變化外,更需有長期策略,思考運用資訊科技帶動企業之數位轉型或韌性升級。

換個角度說,短期內雖然我國產業將面臨經營壓力,但若能順勢將這些壓力轉換為成長動力,對我國業者的長期發展將更為有利。比如說,為因應各主要國家或客戶的政策,如分散生產據點與淨零碳排的要求時,若藉此投入新興應用領域的開發,研發新營運模式,在新設據點或升級生產設備與材料的同時,同步導入智慧科技,一方面滿足淨零碳排的要求,同時又提升生產線的彈性與效率,不但解決生產據點擴充、分散及減碳的需求,也可藉此提升供應鏈的彈性,以快速回應中美對抗下的生產、供貨調整需求。對我國業者來說,未來3~5年,國際環境的變遷既是挑戰,也是進行數位轉型的大好契機。

肆、臺北市具備帶動產業數位轉型、多元發展的優良條件
臺北市是重要的政治、行政、金融中心,聚集高科技產業的營運與研發總部,更有頂尖大學的人才挹注,具備帶動高科技與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的先天優勢。因應未來產業的轉型需求,可以從2個方向來思考產業布局策略,一為社會需求,一為產業運作。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說,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漸趨緩和,但因疫情所帶來的生活改變,有部分將延續到疫情後的社會中。受到疫情的影響,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出現變化,「零接觸」、「宅商機」、「遠距生活」、「綠色經濟」等趨勢可望持續,民眾的日常生活從線下往線上進行轉移,也因此帶來一波新的市場商機。

比如說,遠距辦公、線上教學等,估計在未來仍會與實體工作、現場教學形成虛實整合的運作情境。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在疫情期間產生了變化,減少接觸的外送、網購、行動支付等方式,已蓬勃發展,甚至衍伸出了新的服務模式。當民眾體驗到相關網路服務的便利性後,即便在疫情之後,其生活所需仍將逐漸納入相關線上服務的消費。在民眾消費朝線上、網路發展時,資訊安全、雲端運算以及AI等技術應用,將持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從民眾生活需求切入,進行新興應用與產業的布局,應為臺北市產業布局的發展利基,尤其臺北市在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上,已具有長足的發展經驗。未來在此基礎上,可持續推動相關新興應用,使臺北市成為疫後高科技民生應用的重點示範場域。

另一思考方向為從產業運作的層面來看,在全球經營環境快速變動下,發展韌性供應鏈已為各業者的共識,但如何透過智慧科技的導入,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增加供應鏈的彈性與反應速度,相關做法仍處於發展初期。臺北市匯聚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營運總部,又是金融產業與全國行政中心,是全國重要的資訊流、金流的匯聚地,若能利用此優勢,結合業者共同發展智慧供應鏈、金融科技、資料治理相關的技術與應用,當能帶領產業掌握下一波數位轉型的契機。

對於臺北市而言,在產業政策的布局上,可思考以政策誘因吸引企業擴大在相關科技的投入,開創有利於企業數位創新的友善環境,甚至可開放相關政府公共服務做為示範實驗場域,整合各業者的技術,提供民眾易於瞭解的應用場景與解決方案,將可望在臺北市帶動更多國際級的「數位創新型企業」。

結語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或產業運作的層面而言,臺北市一方面有智慧城市的發展基礎,另一方面又有高科技產業營運中心的產業聚落優勢,實有充足的發展條件,若能結合高科技業,掌握後疫情時期發展先機,與產業共同進行下一波的轉型,可望透過數位科技之力,打造臺北市為新興科技應用的領航城市,與我國整體產業共創下一個成長曲線。

【作者介紹 洪春暉】

財團法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文章出處】